近来回老家,在老妈保藏的家什里,又看见了我儿时一日三餐不能脱离的物件儿——风箱,上面还粘贴着现已褪了色的春贴“手动风来”四个大字,一会儿与风箱有关的点点滴滴涌上心来。
风箱在火炉和煤气灶鼓起之前,是千家万户必备的一件日子用具,是灶火大锅不可或缺的伙伴。它能够让柴或煤的焚烧愈加旺盛和充沛,是一个传统的助燃(鼓风)东西。
我家的风箱是姥爷自己着手做的,一个长方体榫卯结构的木头箱子,最上面一块板能够抽摆开,里边装有一块周围拴满了鸡毛的塞板,塞板上固定着两根上下平行的拉杆,伸出箱体外,用一个木头手柄固定住,抓住手柄一拉一推就产生了风。那个鸡毛塞板用久后,鸡毛磨秃了,就要从头换上新的鸡毛,否则白费力,风箱不出风。它的原理和轿车发动机的活塞差不多,没准发动机的原理也从这个陈旧的东西上得到过启示呢。
拉风箱是一个“技能”活儿,更是一个辛苦活儿。做不同的饭菜需求不同的火候,火候的把握底子靠风箱来掌控。柴火刚点着时,风箱需求轻拉慢送,以防吹灭火苗。夏天拉风箱,热得汗流浃背,冬季拉风箱,冻得手指生疼。推拉风箱,在不同的气候里,感觉显着不同,晴天里风箱拉起来轻捷顺利,动静洪亮;阴雨天里风箱拉起来特别沉,动静呼哧呼哧得像喘粗气。特别阴雨天里柴火受潮欠好焚烧,直冒烟,做一顿饭烟熏火燎,呛得直咳嗽,眼泪鼻涕齐流,很是难过。
平常拉风箱煮饭大都是母亲的活儿,父亲在外教学,终年不在家。可有的饭菜,有必要有人合作烧火才干做,而合作的人一般是我,由于我是家中长女。比方贴玉米面或糠面饼子,需求烧大火,以坚持锅壁发烫,否则饼子贴不住。可那个年代硬柴火少,都是些不耐烧的树叶之类的,得一直往锅底填送,不停地拉着风箱,才干坚持不熄火。母亲一边用锅里的热水和面,一边拍着饼子往锅壁上贴,底子腾不出手去烧火,这样一个时间段母亲就会喊我来拉风箱。在风箱的一拉一送中,自己深深地领会到了母亲的艰苦和不易。
看着风箱,耳边好像响起了“呱嗒呱嗒”的动静,似乎又闻到了小时候的饭菜香味。犹记住儿时上学的早上,虽没闹钟,但母亲拉风箱的哒哒声会缓缓地把我唤醒;在外面疯玩,也不需求呼唤,风箱声一停,我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。曾记住,我外出上学时,爸爸妈妈用哒哒声下了一碗水饺为我送别,假日归来后,母亲在哒哒声中做了一碗手擀面为我接风。
那时候,风箱家家离不了、户户都得用、人人会使唤。一拉一推,宣布“呱嗒呱嗒”的动静,似乎天籁之音。有了风箱的助力,灶膛里呼呼作响的焰火儿,铁锅内煎炒蒸煮的饭菜香味儿,让清贫的日子因而活色生香起来。
跟着日子条件的不断改进,风箱先被火炉和鼓风机筛选,后来煤气灶和电锅具的广泛遍及,风箱被完全打入了冷宫。留给后人的只是在农俗展览馆里的怀旧物品,成为了村庄前史的符号和回忆……风箱在年月的长河中,承载着不单单是它本身的功用,更是一种情感,一段回忆,一个年代的缩影。